東北角海岸線-夏日海景之旅

南雅奇岩

北部濱海公路81公里處,散布於海岸旁有一大片平滑柔順的海蝕風化岩,那是進入東北角一連串驚艷地質之旅的開端,其中又以「南雅奇岩」最為具有代表性。南雅的岩層為「大埔層砂岩」,海岸岩塊的垂直節理非常多,順著節理受風化侵蝕作用而形成針狀或柱狀的「霜淇淋岩」。沿南雅地質步道行走,可以細覽奇石之美;登南子吝步道主稜,可以飽覽山海景致,沈醉翠綠山巒間。

n.1  

n.2  

在東北季風多風多雨的影響,節理經風化作用及雨水侵蝕後,造成岩石內部所含鐵礦逐漸氧化,形成有如細緻編織的帶狀花紋。而節理面及岩層鬆軟的部份,在侵蝕作用下崩壞掉落,產生凹凸不平的表面;加上風化作用的影響,造成岩石呈現單柱狀的塔型外觀及色彩有了深淺不同的改變,襯托出紅、褐色帶之層理,得了南雅奇岩的封號。

 

鼻頭

過南雅約84公里處,遠遠的就可看見延伸在藍色浩瀚海洋中的鼻頭角了!陡峭又突出的岬角稜角分明,高聳的海蝕崖下浪花激盪,這邊的岩層主要是灰色砂岩,及深色泥質頁岩構成,前方的鼻頭(岬)特別突出。由於鼻頭角是屬於上升地形,以海崖、海階以及差異侵蝕現象著名;豆腐岩、蜂窩岩、蕈狀岩更是居全台之冠。鼻頭地層中常可看到不同的層理、交錯層及波痕等沈積構造,可說是集海蝕地形之大成。

b.1  

b.3  

蘑菇頭的蕈狀岩,通常頂部比較巨大,而下方的頸部顯得纖細許多,主要是因為上層的砂岩層原本含有許多化石,這些化石溶解之後的碳酸鈣在周圍產生沈積再膠結的作用,使得上層的砂岩變得非常堅硬。因此,當這些砂岩層接受海水的風化、侵蝕作用時,產生了差異侵蝕的現象。

龍洞

龍洞地名的由來,取自灣岸弧形如蛟龍捲曲,沿著一灣水岸,佈滿北濱最古老、最堅硬的岩石「四稜砂岩」所構成的,節理鮮明的巨石臨海矗立,氣勢如虹。峰巒如聚的龍洞岬是由厚層的砂岩所構成,清澈的龍洞灣海域則是由鬆軟的頁岩與砂頁岩,在海浪的侵蝕下快速後退所形成的海灣,是一個地質、地形景觀都極為特殊的地方。

l.1  

l.2  

l.3  

四稜砂岩在地質的研究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地層,根據岩層的特性以及沉積環境來判斷,這些岩層屬於濱海或淺海相沉積環境下的產物;沉積物中大多為中粗粒的石英,如果你仔細觀察龍洞地區的岩壁,就可以在發現這些透明、無色似玻璃般晶瑩惕透的石英礦物了。600萬年前地殼變動形成的造山運動,將海盆中的沈積岩層推擠隆起而形成山脈,古老的四稜砂岩遂逐漸被抬升露出地表,後經海浪及東北季風將海岸侵蝕成壯觀的海蝕崖及海蝕凹壁;不過堅硬的四稜砂岩層不易被侵蝕後退,當臨近較軟的岩層被侵蝕後退之後,便形成了一個突出海中的岬角

北關

北關海邊巨石嶙峋、怒濤洶湧,最具特色的地質景觀為地殼變動造成的高聳單面山、岩石節理受侵蝕作用所形成的豆腐岩、地層風化後的鉛筆狀構造岩石碎屑、海浪侵蝕作用所產生的海蝕洞、一線天等地形,以及地殼隆起造成位在岩壁上的珊瑚礁。

bb1  

bb2  

bb3  

bb4  

bb5  

bb6  

bb7  

岩石受到壓力推擠,形成大致互相垂直的格子狀裂縫,稱為「節理」。海水沿著節理裂縫不斷的侵蝕切割,逐漸切出溝紋,形成明顯格子狀的「豆腐岩」

宜蘭黑沙灘

 

宜蘭東側海濱自北而南與海岸平行,有一連串的海岸沙丘分布,作南北走向,北自得子溪口,南至新成溪口附近,延長達23公里,被蘭陽溪切穿為南北兩段,沙丘高度在20公尺以下,寬度大約200-700公尺,向南寬度漸增,自頭城至公館為單脊排列,公館至蘭陽溪口則可見二脊,利澤簡以南,則多脊沙丘平行排列,寬度多在200-300公尺,最寬處在利澤簡,達1,500公尺。此沙丘阻斷了三角洲平原的排水,在陸地與沙丘間(沙丘後背)形成沼澤溼地。

 

沙丘是風力沉積的地貌,在沙子大量供應下,由風力淘選,使沙粒層層堆積而成的小山;而連綿的沙丘構成了波濤起伏的浩瀚沙海。沙丘有流動和固定之分,流動沙丘的表面無植物覆蓋,或僅在沙丘坡腳有少許植物,風沙活動強烈;固定沙丘有較密集的植物覆蓋,或大部分沙丘表面有薄層黏土,不易被風吹蝕,因而比較穩定。

e1  

e2  

e3  

e4  

e5  

e6  

e7  

南方澳

 

南方澳的海岬與沙灘,是全台最有名的沙頸岬地形。南方澳原本是個離岸島,因砂石順著沿岸流到島嶼的南方堆積,形成連島沙洲,使島嶼與陸地相連。蘇澳灣南側之小島嶼,因連島沙洲的發育而與本島相連,形成典型的陸連島,連島沙洲與陸連島合稱沙頸岬。

 

南方澳附近海岸中的海岬、海岸岩礁、海蝕崖、海蝕洞、都是侵蝕作用形成屬於侵蝕型海岸,奇妙的海陸分布也同時出現沉積作用的地形,因為沙洲的前方有一個小島,所以形成屏蔽的效果,後方風浪不及之處便堆積了大量的漂沙,形成連島沙洲,使島嶼與陸地相連。小島後方的沙洲將小島與陸地連接,形成陸連島。從山邊望去是一列小丘橫臥海上,海拔高度不到100 公尺,在地形上有明顯的鞍部,尤其是右側三丘,宛如筆架,所以當地人稱之為「筆架山」。

nn1  

nn2  

nn3  

nn4  

nn5  

nn6  

nn7  

nnn8 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禹樵司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